《葛培理與羅馬天主教》

David Cloud / 種籽出版社

有關葛培理信仰變質的報導,美國坊間早已出版許多雜誌和書籍,本書作者卻將葛培理從1950年代出身以來,逐年與天主教交往的事例,一一簡報,叫我們很容易和客觀地看清楚葛培理信仰變質的進程。由於葛培理是一位舉世知名的佈道家,也是「新福音主義」的倡議者,積極推動基督教會與天主教合作,共同懷抱「普世教會大合一運動」,有見及此,作者不得不把證據詳細列明,指出其中的錯謬之處,避免教會因迷信天主教的「改變」,而落入魔鬼的詭計和圈套中。

《教會大合一運動可以接納嗎?》

吳主光 / 種籽出版社

「魔鬼如何在歷代教會中敵擋基督的福音?」從歷史中得知牠不一定正面來攻擊神的教會,而是透過當代流行的文化、思潮、風氣,從側面引誘教會「不知不覺」走進與世界妥協的道路,漸漸偏離福音的真理。為甚麼「不知不覺」?因為那種與世界妥協的行動,正是當代的風潮所推崇,是大眾所擁護的「真理」,表面好像合乎聖經的教訓,內裏卻是敵擋福音,與真理背道而馳。若教會以為與世界妥協可以讓福音的「認受性」越高,可以集結更廣大的資源和勢力去「改變世界」,那就大錯特錯,因為我們已中了魔鬼的詭計,把神託付給教會的福音更改了!

《暗室之后》

蔡蘇娟 / 種籽出版社

此書自1953年在美國開始面世以來,已成為暢銷書。從1953至1976年間,《暗室之后》的英文版由慕迪出版社印刷了三十六次,1957年再有中文版面世,之後又出版了三十多種不同的譯本,還有盲人點字本。這書亦曾被拍成電影,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又被改編成為話劇,以及製成電台節目,在東南亞等地播放。還有此書一出,世界各地不斷有人慕名來到作者蔡蘇娟的居所—賓州樂園鎮(Lancaster Paradise)的李曼村來造訪她。這本書的吸引力到底何在?

《登山寶訓-天國的信息》

肯特‧侯斯 / 國際種籽出版社

你想知道作為基督徒應該有怎樣的品格嗎?你外在的生活方式和內心的思維態度應該如何?記載在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直接討論了這些問題,使我們認識真理,並經得起考驗,又為生活帶來新的適切性。聖經也許再沒有其他部分像登山寶訓一樣,可以讓你直接面對自己的人性,以及救贖的恩典。這一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講章,實在既令人敬佩,又鼓舞人心。作者忠實地探討這些令人扎心的話,詳細解釋了耶穌極富挑戰性的教導,並從這個無與倫比的基督徒生活模式汲取教訓。

《活像基督-登山寶訓釋義》

鍾馬田 / 種籽出版社

這本書大部分是作者在英國西敏寺禮拜堂(Westminster Chapel) 任牧師期間、連續多個星期日早上的講道記錄。作者深深相信,今日教會最需要的是返回到「解經式講道法」(Expository Preachiing) 裡去。作者強調「講章」不是一篇文章,不是為了印刷出版而寫的,而是讓聽者去聽,並且直接受到衝激。它之所以成為「講道」,乃是因為它有一種信息,與實際的生活吻合。作者選擇保留這些講章的原貌而不加以修飾或刪改,總意是希望讀者能直接吸收它的原意,並能多少刺激起人們對「解經式講道法」的興趣。

《廚房執事》

謝杰華 / 種籽出版社

《廚房執事》提供了二十一款簡單又健康的食譜。舉凡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牲畜,田間菜蔬、地裡出產、收藏土產、鍋中熬湯等,應有盡有。作者原為教會執事、長老、銀行經理,在忙碌的工作與事奉壓力下,仍能忙裡偷閒,成為「一家之煮」,而且還是「原味主義者」。他以中國文化「民以食為天」作進路,從人的口進到人的腦,再進到人的胃,然後引進聖經經文,帶出靈命成長的信息,最終進入人的心。但願每一位信徒都能成為屬靈廚師,亦作聖道的烹調師。

《羅馬天主教的福音》

麥卡棣 / 種籽出版社

作者原為一名天主教神父,自從他發現天主教的錯謬,毅然離開天主教之後,就與五十多名同路人組成 “Good News for Catholics” 這個專向天主教徒傳福音的機構。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乃在作者搜羅天主教古今所有梵蒂岡公認可靠的資料寫成,尤其是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天主教要理問答》。作者非常仔細地研究天主教整個信仰,然後比對聖經,指出天主教的錯謬在哪裡。因為作者熱愛天主教徒,想要領他們得著真正的救恩,所以本書的文筆溫和,在解經方面更是非常中肯。

教導子女面對同性戀運動的挑戰

作者:譚克成


現在歐美社會和政府幾乎都接受了同性戀和同性婚姻,所以很多學校都開始教導學生同性戀和同性婚姻是正常可行的,近年來更進一步推行變性、雙性、跨性別和不定性別的運動。因為學生通常認為學校教的所有知識都是正確的,所以孩子們很容易接受同性戀和同性婚姻。作家長的如果不贊成這種文化或趨勢,我們該如何與子女談論這些事情呢?

一、父母先做好榜樣

向子女示範男和女的區別,父親有男子氣概,保護家庭,保護女性,肯擔當,沒有娘娘腔,做男人應做的事;母親不要奪取了父親的角色,要支持丈夫,表現溫柔的一面。父母要真正相愛,讓子女感受到男女相愛是何等美好,實踐美滿婚姻給子女看,而不是只在電影中出現。孩子們看到作男作女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最正常不過的。

二、肯定子女的性別

父母分別向兒女教導男女的不同,男與女的外貌有何不同,穿衣打扮和行為的不同,剛和柔的配搭等。媽媽需讚賞兒子的英俊,誇他的強壯;爸爸也需讚賞女兒的美麗等,讓子女欣賞自己,欣賞他人。

三、家庭性教育

不要依賴學校老師教性教育,而由父母親自教導性教育,因為性不只是行為,而是做人的道德觀。從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都有文化和宗教上的分別。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也有道德觀的界限,華人家庭不必接受美國主流文化的標準。性開放帶來的病患(身體和精神上)是有目共睹的,父母需教子女做明智的選擇。

四、合法不等於好事

父母要跟子女解釋現今社會有些合法的事未必是好事,我們做了就很可能帶來傷害,例如吸煙、吸大麻、喝酒、色情、賭博等,在很多地方都是合法的,但對人有害,對家庭社會和國家都有破壞。所以好孩子不應做這些事,也不要受朋友引誘去做;而同性戀和變性等行為也是列為此範圍之內,雖然被合法化,也要盡力避開。

五、有損健康

父母要跟子女解釋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不少醫學文章談論同性戀肛交的害處,因而引起同性戀群體很多疾病和傳染病,例如性病、愛滋病、大便失禁、肝炎、直腸癌、猴豆、精神病等。這些病症在正常忠心的一夫一妻中是很少發生的。另外現時政府推行的兒童變性的醫學程式,是在兒童八歲時就給他們服用一種叫Lupron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強制性降低體內荷爾蒙的產生,通常給性罪犯服用以致大大減低他們的性衝動,現在沒有經過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便給兒童服用,阻止其發育,幫助他們變性。Lupron的副作用會讓兒童有骨質疏鬆症、關節炎、視力不佳、疲倦、失憶和情緒波動等。進一步便是用手術切除和改造生殖器,使在變性過程中的青少年痛苦不堪。父母要告訴孩子愛他們,保護他們的身心靈健康成長,避開不健康的行為。

六、身歷其境

如果孩子聽了以上教導還不信服父母,仍然相信同性戀和變性可行的話,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試。父親可以向孩子講這樣類似的話:「孩子,你認為同性戀和同性婚姻是正常的,是嗎?那我想預先告訴你,明天你放學回家時,你的媽媽將已不在家,因為爸爸發現原來我是同性戀者,所以我要和你媽媽離婚,請她搬出去,而請陳叔叔搬進來,你將會有兩個爸爸,你說好嗎?」又曰:「孩子,你認為變性是可行的嗎?那我想預先告訴你,明天你放學回家時,你將會有兩位媽媽,因為爸爸發現原來我是女人長在男兒身,我會做變性手術,所以你暫時會有兩個媽媽,但我不肯定將來會不會愛上另一位男子。若是發生的話,我將會和你媽媽離婚,請她搬出去,而請那男子搬進來,那時你將會有兩個新的爸媽,你說好嗎?」聽了以上的例子,你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會說:「我不要,我要我的媽媽。」而當他感受到這荒唐的事可能發生在他身上時,他便會如夢初醒,不再受外界愚弄。

聖經中上帝對邪惡人行各種壞事深惡痛絕:「他們雖知道上帝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馬書1:32)這不就是當今的寫照嗎?向入世未深的兒童下手,成功率會很高,但是末世人會「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謬的言語。」(提摩太後書4:4)所以,父母有責任教導子女避開邪說。「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11:19)保護子女,不就是父母應做的嗎?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40804
原載《中信》月刊第74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版權所有,請勿複印,多謝合作

「常春藤」校徽校訓已褪色

作者:錢志群


美國「常春藤」名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布朗、康奈爾、達特茅斯和賓州大學的聯盟),是社會精英的搖籃。眾多家長和學生都青睞這些老牌名校,夢寐以求並擠破頭想跨進這個高門檻,企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學生們的知識和社會地位是被改變了,但很多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卻與建校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了常春藤裡年輕的康奈爾大學(建於1865年)和賓州大學(建於1740年),其他六所名校的誕生,都與基督信仰有著「血緣」關係,都由基督教機構所設立,都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旗幟鮮明地高舉基督,以榮耀上帝和堅固基督徒的信仰為宗旨。

哈佛大學是北美第一所高等學府,由清教徒創建於1636年,原名叫「新市民學院」,旨在培養未來的牧師和基督徒學者,從而影響社會的市民。後來學校為紀念當初慷慨捐贈大批圖書的年輕牧師約翰•哈佛而易名為「哈佛大學」。哈佛校徽在象徵著屬靈爭戰的盾牌(參以弗所書第6章)上寫著拉丁文Veritas,即「真理」,周邊還有多年後被刪去的「為基督及教會」的拉丁文。哈佛最早校訓是Veritas Christoet Ecclesiae,英文為Truth for Christ and the Church,意為「追求基督與教會的真理」。如今的哈佛大學校徽和校訓已簡化成了一個詞Veritas,「真實」和「真相」的含義已大過「真理」了。

耶魯大學創建於1701年。因為擔心哈佛大學背離正統基督教信仰,衛理公會基督徒鼓勵英國富商E•耶魯捐建此校。在耶魯的校徽、書本和緞帶上分別用希伯來文和拉丁文書寫著校訓「光明與真知」(Lux et Veritas),目的是使年輕人「能為教會和公共事業服務」。

再看由基督教曙光長老會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徽同樣以盾形為輪廓,展開的書中是拉丁文寫的「舊約與新約」,下方緞帶上的拉丁文校訓是:「她因上帝的名義而繁榮」。該校湧現出不少神學大家,在十九世紀甚至一度成為正統改革宗神學的中流砥柱。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對學校的精神說得非常簡明扼要:「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違的學習是被咒詛的。」

哥倫比亞大學在1754年創建於紐約市,最初名為「國王學院」。哥大早期校方檔案中寫道:「認識基督耶穌是這所學院最主要的目標,也是其教導、吸引兒童的根本宗旨。」哥大校徽有皇冠的元素,皇冠上有十字架。校訓出自舊約詩篇:「藉汝之光,得見光明。」(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

布朗大學由浸信會於1764年在羅德島創建。直到二十世紀中期,各任校長都是浸信會的牧師。校徽由太陽、書本和十字架等要素構成。校訓是:「我們信賴上帝。」(In deo speramus)

達特茅斯學院成立於1769年,由康州公理會牧師以利亞撒•惠洛克(Eleazar Wheelock)創建,目的是為了在原住民中培養傳教士。校徽上是手捧聖經的印第安人走向沐浴在真理(基督)之光的學堂,準備聆聽基督的教誨。學堂旁邊和背後的大樹則告訴人們此處曾是人煙稀少的蠻荒之地。盾形徽章最外一圈是拉丁文校訓:「曠野呼聲」(Vox Clamantis in Deserto)。出自新約聖經描述上帝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的話,意思是在心靈的曠野呼喊人們歸向基督。

常春藤大學在歷史上曾培養出大量有知識、有信仰的社會領導者,引領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的正確方向。上帝也很賜福美國,使美國很快成為世界強國。正如上帝在聖經中所應許的:「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篇33:12)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在繁榮和享樂中卻逐漸離開了上帝,公立學校的禱告和讀經被美國最高法院宣佈為違法,進化論逐步被推廣,罪的自由和享樂漸成風氣,常春藤大學無形的信仰圍牆相繼倒塌,校園跟風社會而日益世俗化。靠著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上帝被一步步趕出了校園,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當成了上帝,不認同任何特定的信仰。2021年9月,無神論者葛列格•愛波斯坦(Greg Epstein)居然當選為哈佛大學校牧團主席,他對《紐約時報》直言:「我們不指望從上帝那裡得到答案。我們就是彼此的答案。」

趕走了上帝和聖經,人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布朗大學每日先驅報》(Brown Daily Herald)進行的春季調查發現,38%的學生自稱是LGBTQ++(指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者;或拒絕接受傳統性別二元論等)。民調顯示,達特茅斯學院每一千個學生裡就有1.3個學生因毒品被捕,而因酒精被捕的學生竟然高達12.53名。前耶魯教授德雷謝維奇擁有24年的藤校經驗,他寫了《優秀的綿羊》一書,揭露了藤校師生們遠離上帝、酗酒、吸毒、自殺等陰暗面,這些可能是常春藤為我們帶來的致命副作用。根據耶魯在2013年的調查資料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報告自己有焦慮症狀。在名校鮮亮光環的背後,藤校變成了「疼」校。

多希望藤校褪色的校徽和校訓重新亮起來,多希望藤校的師生們不光有知識,更有智慧的人生。出路在哪裡?近年來活躍的「常春藤大學基督徒聯合會」(Christian Union)的口號是:「在常春藤聯盟拓展耶穌基督的國度」。每年都有數百位來自各個常春藤高校的師生代表聚集在一起召開年會,為各校大學生的屬靈狀況,也為福音在常春藤大學校園繼續傳播或復興禱告。願更多人加入禱告的行列,願這些學校的福音能興旺而回歸建校初衷,願與這些高校息息相關的美國能回歸建國之初的基督教精神!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40706
原載《中信》月刊第74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版權所有,請勿複印,多謝合作!

祂牽我手

作者:黃一明


曾經我是個很自以為是的孩子。小時候鄰居有個大哥哥外號「母鴨子」,有一天他給圍繞在身邊的小朋友們傳福音。我立刻大聲回嘴說,如果上帝真的愛世人,那你把手上的蘋果分給我們吃,結果他馬上塞進嘴裡。我立刻感覺他這個基督徒也沒有甚麼愛心,和我們普通小孩子一樣。這是我對基督徒的第一次印象。

長大後我進了電台作播音員,每次播放基督教買的時段所製作的節目,我都關靜音做自己的事情。偶爾上街在電影街看到傳福音的遊行也極其反感,覺得太形式化,愛應該是擺在心裡。當時我太年輕,也沒真正接觸福音,不懂福音的意義,是個完全沒有信仰的人。

後來因結婚我來到紐約,遠離家鄉、工作、朋友,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有文化和語言的障礙。丈夫看我情緒低落,常帶我去他讀書時的教會,但是聽道讓我有如坐針氈的感覺,聽不懂也聽不進去。有天丈夫帶我去參加福音營,我完全帶著一種郊遊的心態。記得最後一天,小組成員都坐在草地上,帶領的陳姊說,此時在山下的許多基督徒家庭為了還沒有信主耶穌的我們在禁食禱告,希望上帝能在我們心裡做工。當時我不敢相信從未謀面的陌生人會為我們餓肚子,我很有感動就決志了。陳姊和我丈夫立刻都流下了眼淚,我那時不明白他們為甚麼會因為我的決志而這麼激動?

雖然「決志」只是表達了我願意信上帝的心,但未必真的得救。我常常身在教堂,心在遊蕩;但是上帝有耐心,等待我把祂接到心裡。2015年2月,和我母女情深的媽媽得了晚期胃癌,因年紀大,身體衰弱,醫生不贊成手術,最後在媽媽和家人的同意下無奈地接受安寧照顧。我每天到療養院陪她,她很愛乾淨,卻常常嘔吐,等不及療養院幫她清洗,丈夫一進門就去對面洗衣店洗棉被。我幫她洗臉漱口,看到媽媽的牙齒因癌細胞侵蝕而變成黑色且逐漸掉落。清理她吐出黑色的嘔吐物,與護士配合幫著餵進止痛嗎啡。看到她越來越消瘦,我壓抑了許多複雜的情緒,有心痛、傷感、害怕,擔心終有一天抓不住她滑落的手。

我每個主日都先去教會,每一首詩歌都唱進我的心裡,讓我痛哭不已,每篇講道像打通的管道,讓我懂了福音。我相信我有罪,我相信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主耶穌用祂的寶血塗抹了我的罪。做完禮拜,我都會找我最熟悉的傳道人為我禱告,然後才再有勇氣走回療養院去陪媽媽。

在療養院住了兩個多月,媽媽終究離開人世。雖然失去了至愛的母親,但是我最大的安慰是天父上帝之愛已成為我心裡此生的倚靠。

沒想到在2020年,我12年前罹患的本已痊癒的一期乳癌卻捲土重來,癌細胞擴散至脊椎。雖我對癌病毫無感覺,但上帝憐憫我,因腰椎疼痛看醫生,經過一連串掃描而意外檢查出癌症。治療中也蒙上帝的憐憫,放療醫生對我說:「有些患二期的病人都無有效藥,妳是末期病患,標靶治療的藥物卻對妳有效,可以控制癌細胞。」我知道這是愛我的上帝在保守我。我常想:有一天上帝放手了,再優秀的醫生也可能對我說,很抱歉,我們努力幫妳治療,我們盡力了,但是沒有辦法。

從毫無理由地不接受上帝到衷心悔改歸向上帝,從害怕死亡到認識天家之路,從看不懂聖經的經文到經句成為我在困境中的明燈,給我出路,不是我自己配得上帝憐憫,全是蒙了祂的恩典。上帝的帶領讓我在人生經歷的許多無法承受的苦難中,每一步,每一段旅程,都有祂牽著我的手。往後的日子裡,我只要緊緊抓住上帝,祂必與我同在,必賜我心裡的平安與喜樂!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40702
原載《中信》月刊第74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版權所有,請勿複印,多謝合作!